<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欢迎访问邯郸教育局! 今天是: 2016年03月07日 星期一
        您目前的位置:政府信息>政府信息>正文

        邯郸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邯郸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全面建设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五年。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更好地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河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邯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教育系统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领教育改革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全市教育事业取得新的突破。

        教育投入逐步加大,办学条件显着改善。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倾力保障教育发展。全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由“十二五”末的109.3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49.85亿元,同比增长37.06%,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连续五年较大增长,严格落实“两个只增不减”目标要求。2017年,全市所有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成为我省第三个市域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的地级市。

        教育改革深入推进,育人质量稳步提升。坚持“一个学生都不少、一所学校都不落、一个科目都不弱”的目标,中高考、集团化办学、民办学校摇号招生、课程改革、县管校聘和教育试验区等教育综合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逐步破解,“有学上、上好学”问题较好解决,德智体美劳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中考省级示范性高中上线人数、尖子生人数、良好生人数、平均得分率连年提升。

        办学能力不断提高,教育公平日益彰显。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建立城乡学校捆绑结对、“互联网+教育”、干部教师交流补充等工作机制,形成区域教育资源共享、校际间协作互助格局。实现教师全员培训、交流常态化,有力推动队伍素质整体提升。推行“一供餐两托管”、弹性离校、代理家长、民办学校电脑派位招生、家校共育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推进“减负36条”、阳光招生、控辍保学、消除大班额等政策落地落实。学生资助工作实现应助尽助、精准资助,确保建档立卡等四类家庭困难学生100%得到相应资助,人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教育供给不断加强,教育环境持续向好。出台了《邯郸市主城区新建住宅区配套中小学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强化了住宅区配套教育设施建设管理,保障了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相适应。加快调整优化学校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相继启动实施主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全面改薄”校舍建设,五年开工率、竣工率均居全省前列,实施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项目1717个,新增学位36.12万个,总投资95.66亿元,教育布局规划更加优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教育体系协调发展,教育结构更加优化。学前教育快速发展,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普通高中教育稳步提升,职业教育扩容增量,特殊教育、民办教育等其他教育协调并进。河北工程大学整体迁入新校区,邯郸学院接收河北工程大学原校区,邯郸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邯郸科技职业学院两所高校顺利建成并已如期招生开学。截至“十三五”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共5255所、在校生238.24万人,其中:幼儿园2908所,在园幼儿36.65万人,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7%,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达到93%,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率85%;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72所,在校生162.48万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普通高中77所,在校生24.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69所,在校生9.86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特教学校19所,在校生2576人,各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29%;高等教育院校7所,全日制在校生7.8万人。

        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师素质稳步提高。加大编制统筹配置力度,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区、县城师资不足问题,建立教师长效补充机制,科学制定中小学教师年度补充计划,“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招聘补充教师14115人,我市师资力量得到有力补充。大力开展教师培训,实施“国培、省培”计划,共培训教师302746人次。实施“1小时培训、名师网络学校、家长网络学校”等网络培训,共上传培训课程1800多节。开展名师工作室建设,建立了省级名师工作室12个,市级26个,县级216个,工作室成员3200多人,开展各类活动6000多次,培训教师28万多人次。实施“特岗计划”,为贫困县(区)招聘特岗教师4500多人。实施省属公费师范生培养工作,培养教师293人。“十三五”期间,评选市级骨干教师 2129人,市特级教师262人,市名师166人,省骨干教师 83人,省特级教师82人,省名师40人。

        专栏1: “十三五”教育事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指标

        2015年

        目标

        完成情况

        学前教育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86

        90

        93

        义务教育

        巩固率(%)

        97.5

        98

        98

        高中阶段教育

        毛入学率(%)

        92.02

        93

        93

        高等教育

        在学总规模数(万人)

        5.75

        7

        7.8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邯郸教育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和挑战,开启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实现我市全面建设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邯郸市在抢抓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国家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我市教育发展提供了机遇。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战略任务、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明确指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紧跟信息教育时代的变革,开创现代教育的新路径,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十四五”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第一个五年,攻坚起步关键时期,国家会有一系列推进政策和项目,这为我市“十四五”教育迈向现代化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待需要我市教育提质升级。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资源、多层次教育供给、个性化教育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迫切需要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均衡优质教育的期盼。“十四五”期间我市教育发展应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激发多元办学活力,形成更加弹性、开放、灵活、便利的教育管理体系,并通过多样化办学,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为不同人群公平地接受高质量教育,实现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以人的平等发展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实现素质教育全面提升需要我市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再次把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提到更高的地位,明确指出,要下大力量落实“依法淡化升学选拔竞争,优质发展推动素质教育,实施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畅通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来看,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亟待进一步改革,教育质量、人才培养培养质量亟待提高。这为我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在发展定位、结构调整、改革方向、保障措施等方面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

        回顾“十三五”,全市教育事业取得了可喜成绩,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短板。

        教育资金投入仍需进一步加大。“十三五”期间,我市各级政府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但国家、省教育投入政策未得到完全落实,还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不足、资金短缺问题仍是制约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教育资源分布仍然进一步均衡。从全市范围来看,城乡之间、县域之间、校校之间教育发展状况与教育均衡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城镇学校挤,农村学校弱”的现象仍然存在,公共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城区优质公办学位供给还不够充分。

        学校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我市在生均图书、生均仪器设备、百生计算机数、音美专用教室、图书馆达标率等办学指标仍处于全省中游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各项工作的融合度不够,信息化助推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发挥不足,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面对严峻的挑战,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动我市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着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优化教育布局,着力兜底线、促公平、提质量、优结构,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2035年全市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为我市全面建设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更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主要目标

        2025年 ,教育现代化取得显着进展,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教育公平得到进一步促进,教育发展指标领先全省,初步形成区域教育中心。

        优质普及学前教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保障基本、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为幼儿提供更加充裕、更加普惠、更加优质的学前教育。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保持在58%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

        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布局规划更加合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扩充。城镇学校“大班额”全部消除,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8%以上,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巩固率100%,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到80%。到2025年,武安市、涉县、峰峰矿区、丛台区4个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评估认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比例达到五分之一。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伐。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在校生达到25万,省级示范性高中达到40所,80%以上的高中生能够接受优质高中教育,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到2025年,中等职业学校增加至75所,在校生达到14万人。推进新高考,实施3+1+2课程组合,稳步推进选课走班,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和综合素质评价。重视音体美和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和健康的体魄,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培树一批邯郸市普通高中特色学校。

        构建更加全面的特殊教育保障体系。提升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运行保障能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加大力度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以及高等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实现标准化,就业率进一步提高,建成一批邯郸特色、省内一流、中原经济协作区知名的骨干专业,建成市级校企合作共同体15个,产教融合能力显着增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水平显着提升,建设产教深度融合的产业学院8个。培育建设1所职业教育本科院校。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格局基本形成,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着提高。

        高等教育数量规模进一步发展。高等院校数量进一步增加,到2025年,高等院校增加2至3所,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9.7万人,质量发展、分类发展体系健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有新突破,“双一流”建设有新进展,产学研用水平有新跃升,人才培养规模、结构、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契合,创新服务能力更加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着增强。

        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搭建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衔接多种学习成果的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账号,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鼓励和支持各类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终身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库,促进校内外学习资源共建共享。大力推进老年大学、社区大学、开放大学建设,形成人人愿学、处处能学、时时在学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

        专栏2:  “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类别

        指标

        2020年

        目标

        学前教育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93

        95

        义务教育

        巩固率(%)

        98

        98

        高中阶段教育

        毛入学率(%)

        93

        95

        高等教育

        在校生总规模数(万人)

        7.8

        9.7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使教育系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坚持立德树人突出德育实效,推进智育创新,注重体育健康,重视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创新育人环境,完善育人方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优先发展。把发展教育事业摆在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健全优先发展教育的体制机制,及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矛盾和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新育人环境,完善育人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教育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有机结合,解决教育难题、激发教育活力,推进教育理念、制度、体系、治理现代化。扩大社会参与,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统筹利用好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借鉴先进教育经验,加快推动教育发展。

        坚持服务全局。积极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布局,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优化教育规划布局和人才培养结构,推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为我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厚植人才优势、培育发展动能、破解发展难题。

        三、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持续推进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各学科的统筹推动,特别是要加强品德、政治、语文、历史等相关学科教材的挖掘,最大程度引导学生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全过程、纳入各类培训的必修内容,把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的使用和培训工作。在中小学深入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活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三进”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参与率达100%。加强青少年思想心态引领塑造,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三进”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参与率达100%。开展好“三进”优质课、5分钟视频精品课评选活动,到2025年累计评选“三进”优质课、精品课1500节。将“三进”工作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考核工作内容。

        (二)加强和改进学校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改革创新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科学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丰富思政课课程内容,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改革思政课评价机制。深入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强化思政课教材系统性权威性,用好统编思政教材。加大学校思政课教科研工作力度,开发生动鲜活的思政课教育资源,将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思政课教学。着力推进课程思政培养体系和研究体系建设,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大力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结对带教计划,推动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学习交流提升。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发掘一批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优化思政课教师评价激励机制。举办思政课专职教师授课比赛,开展思政课展示交流活动,到2025年累计评选优质思政课1000节。

        严格落实学校党组织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建立并完善领导干部带头讲好思政课常态化机制。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评聘制度,落实人员待遇和经费保障。完善兼职辅导员和校外辅导员培训、管理、考评制度。建立内容完善、形式多样、科学系统的培训体系,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全员培训、示范培训、骨干培训。

        (三)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将爱国主义精神、公民道德全面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持续深入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举办爱国主义教育征文、讲故事、演讲等比赛活动,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确保学生参与率达100%。积极创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到2025年全市中小学爱国主义示范学校达300所。紧扣庆祝建党一百周年、迎接党的二十大等重要节点和“五四”、“七一”、“十一”等法定重大节日,持续开展爱党爱国爱人民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仪式教育活动,利用每日升旗仪式,学生入团、入队等仪式教育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四)切实改进体育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开齐开足体育课,改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条件,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深化体教融合,推进教学改革。严格落实每天一小时,一天两次大课间校园体育活动和学生“体育家庭作业”,保证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坚持开展体育节活动,构建以足球、篮球、排球、田径、太极拳、啦啦操、乒乓球、轮滑为重点,以健美操、羽毛球、游泳、武术、陆地冰壶、滑轮等为推进的“8+X”多元化学校体育竞赛体系,培养学生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做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数据上报工作,到2025年,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2%,其中优秀率达6%。持续推进冰雪运动、太极拳、啦啦操进校园活动。深入推进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工作建设,到2025年,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00所,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更趋完善。完善评价机制,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

        (五)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学校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优化美育课程设置,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技能”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深化美育教学改革,丰富艺术实践活动,举办好每年一届中小学校园文化艺术节,积极开展“双爱好、双特色”活动,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深入推进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建设,建立完善艺术素质测评数据平台,建立艺术素质测评抽测复核机制,到2025年,全市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合格率达80%。加强音美教师队伍建设,配齐配好美育教师,改善美育场地设施,建立美育基础薄弱学校帮扶机制,举办中小学音美教师基本功比赛,推进健全学校美育评价机制改革。

        (六)全面加强劳动教育

        强化劳动和实践育人,深入实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实现中小学劳动教育全覆盖。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基础教育,组织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按照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原则配齐劳动教育教师,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训,健全完善劳动教育教师考核激励机制。统筹推进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创建市级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和校外劳动实践教育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到2025年创建市级劳动教育示范学校100所和校外劳动实践教育基地100个。结合中小学研学基地和综合实践基地,创建一批综合性劳动教育示范基地。深入开展劳动教育评价综合改革。

        (七)不断优化育人环境

        充分发挥家庭育人的基础作用,实施家校系统育人工程。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建立健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工作机制,建立覆盖全市的家庭教育线上服务指导平台,强化家校联系,广泛深入宣传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教育理念,掌握正确教育方式,形成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到2025年,全市中小学校级家长委员会覆盖率达100%,各县(市、区)至少成立1所家长学校总校,积极推进中小学校每个年级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家庭教育指导教师计划。全市中小学校级家庭教育委员会覆盖率达100%。强化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建设,开展家庭教育培训,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开展家庭教育优质课比赛,开展家庭教育宣讲活动,创建一批市级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到2025年,市级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达50个。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实现校外活动中心在各县(市、区)的全覆盖,充分发挥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教育功能,促进校内校外教育衔接,营造全社会协同育人环境。

        全面做好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深入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创新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和常态化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加强语言文字监督管理,优化全市用语用字环境。建设一批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市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遴选优秀基地申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立长效机制,打造特色品牌,持续开展邯郸市中小学生读书节、中华经典诵写讲、送经典下基层、名家进校园等活动,深入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弘扬传播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大力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推动语言文字工作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增强语言文字社会服务能力。

        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协调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着力提升普及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一)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高质量发展

        “扩大总量、调整结构、健全机制、提升质量”为核心目标,进一步加大投入,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完善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分担等多种投入并举的机制。制定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严格执行国家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与使用的相关政策,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原则,调整资源结构,大力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新建扩建幼儿园163所,增加学位3.45万个。落实普惠园生均经费财政拨款标准,并建立动态增长机制。扩大城乡公办园与普惠性民办园覆盖面,确保实现普惠园在校生比例达到90%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8%的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创新发展机制,完善保障机制,健全管理机制,推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全面提升学前教育发展水平。

        (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深入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在巩固基本均衡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深化义务教育管理模式改革,优化集团化办学模式,探索集团化办学新机制。采取学区化管理、学校联盟、强校带弱校、委托管理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全面振兴乡村教育,加强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改扩建标准化农村学校,充分发挥乡镇中心校(学区中心校)作用,激发农村教育办学活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到2025年新建扩建小学155所,新增小学学位11.83万个;新建扩建初中69所,新增初中学位7.72万个。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坚持立德树人,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深化课堂改革,注重因材施教,完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监测制度,构建体现教育教学规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做好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验区建设,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坚持依法规范、分类管理、综合施策、协同治理,着力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和不合理的课内负担。全面推行“效能作业”,完善小学生“课后服务”机制,多措并举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统筹教育扶贫和乡村振兴,落实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群体失学辍学情况的常态化检测,确保“零失学、零辍学”。

        多举措保障特殊群体接受义务教育,完善随迁子女同等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保障机制,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办法,加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教育关爱保护,健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力量参与的服务体系。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倾斜力度,提升民族地区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认真组织落实教育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工作。

        (三)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加强高中学校扩容增位建设,到2025年,新建扩建普通高中学校22所,增加学位5.11万个,到2022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到2025年高中班额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严格控制并逐步减少超大规模普通高中学校数量,新建普通高中在校生控制在3000人以内。

        全面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以省级示范性高中评估为契机,扩大优质高中资源,在既有基础上,新增省级示范性高中12所,总量达到40所。进一步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继续推行公办省级示范性高中按照不低于招生计划80%的比例定向分配到区域内各公办、民办初中学校,建立我市中招录取平台,控制优质生源流失。开展特色学校创建培树工作,评估命名40所特色学校。探索发展普职融通的综合高中,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

        全面深化落实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指导意见,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多渠道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学生科学合理选课,分层次分学科稳步实施“走班”教学。落实国家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完善普通高中分级分类评价体系,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评价,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专业技能。严禁向普通高中下达升学指标,严禁炒作升学率和高考状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质量观。

        (四)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式发展

        做强中等职业教育。扩大中等职业教育供给,新建扩建15所中等职业学校,增加学位5.15万个,学校数量和在校生在晋冀鲁豫交界区保持第1位。大力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全部实现标准化,全面改善办学条件。5所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率先做优做强,12所省级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学校办学实力显着增强,每个县(市、区)至少办好1所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融合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做优高等职业教育。启动邯郸科技职业学院二期工程建设,达到学校设计规模,完善学校办学功能。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增强职业学校适应性,对接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深化校企合作,创新管理机制模式,建设一批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建设8个产教深度融合的产业学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着提高。

        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培育建设1所职业教育本科院校。构建以中职为基础、高职为骨干、职业本科院校为引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新需求。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职业院校依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合作共同体。全市组建6个产教融合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15个校企合作共同体和15个校企共建示范性实训基地。搭建晋冀鲁豫交界区产教供需信息平台,院校和企业发布供求信息,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的紧密对接。

        加快特色专业和特色学校建设。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大专业调整力度,重点建设精品钢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健康、电子信息和网络、安防应急等领域若干个区域特色专业群,紧密对接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布局。统筹区域内职业院校发展定位,引导区域内中等职业学校分工协作,每所学校重点打造2至3个重点发展专业。推进职业学校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协调发展,形成“产、教、研、创、孵”融合发展的新型职业教育生态,成为中原地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的摇篮。

        (五)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稳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在现有3所本科高校、4所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到2025年引进或利用社会资本举办2至3所高等院校,高校数量和在校生数在晋冀鲁豫交界区达到先进水平。大力度推进职教城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入住一批高等职业院校。构建起以研究型大学为领军、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牵引、职业技术院校为骨干的具有邯郸特色、区域领先的开放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

        推进高等院校分类发展。一是支持河北工程大学办好工程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大学,大力提升省属重点骨干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全力支持学校申请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建成区域一流高校。二是支持邯郸学院建设邯郸师范大学,积极申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扩大优化办学空间,高质量完成河北省普通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全面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建设一批区域一流特色专业,建设完成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支持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转设,保持现有市属本科院校存量。三是办好一批高水平高职高专院校。支持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提质培优工程,一批优质专业进入河北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着力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高职本科院校;支持邯郸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设辐射中原的幼儿教育发展中心,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建成特色鲜明的省内一流高专院校;支持邯郸科技职业学院建设一批产教融合项目,扩大“1+X”证书试点,提升职业教育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建成省内优质高职院校,实现高等教育办学质量整体提升。

        促进高等院校内涵发展。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物、高端人才、学术团队和优秀教师。加强高校重点专业建设,培育发展区域一流重点专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筑人才高地;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功能,加强产学研结合,构筑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六)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和水平

        加强特殊教育学校资源中心建设,加强区域内特殊教育巡回指导能力的提升;加强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建设,到2025年每个乡镇基本建有一所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并大力培养特殊教育资源教师;全面提升对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实施送教上门服务的质量,落实好“一人一案”。鼓励各县(市、区)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融合教育,加快发展市特教中心高中(职业)教育,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比例。

        五、构建教育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教育新发展理念,增强教育新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前瞻性,努力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

        (一)扎实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主题,以共享资源、共同提升为主线,持续深化与京津教育部门的合作,通过机制推动、协议引领、项目落实和政策保障,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交流合作向纵深发展,全面提升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水平。加强与京津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交流合作。积极与京津优质品牌学校对接,采取学校联盟、结对帮扶、引进名校优质的课程、管理等形式,持续开展校际交流合作,助力我市基础教育优质发展。深化与京津职业教育务实合作。充分发挥三地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密切职业院校间交流联系,深化交流合作,推动融合发展。持续与京津优质职业学校开展合作办学、联合招生,为学生搭建升学就业新平台。借力京津优质培训资源提升我市校长教师能力素质。积极对接京津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校长赴京津跟岗挂职学习,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组织骨干教师赴京津深度学习交流,提高我市校长教师队伍管理水平和专业素质,促进邯郸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提升教育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

        稳步推进后疫情时期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根据疫情变化形势和新时期国际关系情况,立足实际,逐步恢复和加强与教育发达国家及“一带一路”国家的教育交流访问,推动教育国际合作;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教育资源。积极引进教育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升我市教育国际化水平。支持引进国外优秀教师到我市从事教学和管理等工作;加强人才国际化培养。充分利用国家、省公派出国留学和培训项目平台,加大对骨干校长、优秀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出国留学研修的支持力度,扩大公派出国留学选派人数,提高研修质量和效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继续支持和鼓励欧美,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优秀留学生来华留学访学深造,加强来华留学生课程建设,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来华留学服务管理水平。

        深化中外人文交流,积极参与国家、省、市中外人文交流活动,拓展交流渠道,丰富交流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教师参与中外人文交流,逐步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支持和鼓励打造“太极外交”等有地方特色的中外人文交流品牌项目;大力支持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选派优秀教师、骨干教研人才赴海外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参与汉语言教学和汉文化推广工作,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不断提升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增强汉语国际教育支撑服务能力。

        (三)建立富有邯郸特色的新时代教科研体系

        突出全面育人研究,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加强构建“五育并举”学校课程体系的研究指导,强化学科整体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深入研究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教育管理决策,加强基础教育理论、政策和实践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构建更加完善的教研工作体制,建设富有活力的教研机构,进一步明晰市、县、校教研机构职责,强化校本(园本)教研,建立立体化、深度教研模式。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研究,深入推动课堂改革,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加强作业设计与研究,部署相关指导计划,着力改变学校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指导学校加强作业管理,提升育人质量。创新教研工作方式,建立多种教研方式优势互补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研模式改革,加强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研究。深化网络教研,建立内外互通、覆盖全面的区域网络教研联盟,构建以线上教研为主、线下教研为辅,线上线下混合联动的区域教研模式,实现区域间教学教研横向、纵向、内外、人人融通与共享,引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内涵发展。建立教研员对接县(市、区)、薄弱学校联系点制度,组织教研员到农村边远地区和薄弱学校持续开展教学指导。建立课题成果共享机制,发挥优秀课题成果共享借鉴作用,积极推动课题成果转化,促进课题成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和推广,推动教育科研转化为教学生产力。

        (四)健全师生健康保障机制

        积极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学校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健全完善学校卫生工作管理制度,强化晨(午)检、因病缺勤病因追踪、校园消毒通风和预防接种工作,提升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能力,确保发生校园疫情能够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加强师生健康教育,开设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每学期不少于6-7个课时,每季度举办1次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切实提升广大师生健康意识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大力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定期、定岗、定人对校园环境卫生开展清理整治,营造洁净、卫生、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全面推进学生近视防控工作,将学生近视防控作为教育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实施学校、社会、家庭联防联控,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改善教室采光环境和条件,探索建立青少年近视防控干预中心,在“十四五”末创建100所省、市级近视防控示范学校。调整优化学校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所有学校都要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要求设立卫生室或保健室。积极取得编制、财政、人社等部门支持,采取公开招聘、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学校校医配备力度,最大限度补齐不足校医,为师生提供优质医疗保障服务。

        (五)不断提高教育资助工作水平

        提升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建设。在各县(市、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成立的基础上,加强人员配备,保持队伍相对稳定;加强资助人员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明确职责,规范学生资助程序。广泛开展学生资助政策宣传。通过宣传栏、主题班会、家长会、校园网、致家长及学生资助政策宣传5封信、教育扶贫政策宣传年历、学生资助政策明白卡、资助宣传手册动漫宣传片等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学生资助政策,确保“八长”全知晓。及时更新学龄人口台账。每年春季、秋季根据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数据及时进行更新,掌握学龄人口就学、享受资助情况。坚持教育“双向比对”机制。落实继续享受建档立卡政策的学生“4+1”双向比对机制,以及农村低保、农村特困救助、残疾人家庭子女和残疾学生每年进行两次比对,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政策享受资助。按时间、按比例、按标准、按规定发放方式资助到位。及时、准确、完整录入学生资助系统,确保三个100%、三个零误差;严格落实学生资助信息保密原则,杜绝学生个人信息外泄。定期进行督导检查。每年春季、秋季分别各进行两次全市学生资助政策落实情况专项检查,一次由各局长带分管处室进行督导检查,一次由资助中心组织进行专项学生资助政策落实情况检查,确保学生资助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把党和政府的关心、温暖传递到每一位贫困学生。

        六、强化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保障

        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加强资源要素供给,深化重点领域综合改革,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障碍,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1.强化师德和师风建设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有好教师”要求和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河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试行)》《邯郸市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开展中小学师德教育基地建设,推进教师师德养成教育,加强师德教育活动,大力整治在职教师有偿补课行为,建立师德表彰和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构建完善的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励、惩戒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长效机制。

        2.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完善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培五级培训体系和全员培训、网络培训、跟岗培训等多形式培训模式;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开展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加强名师工作室管理,提高名师工作室建设水平;开展教师专业梯队建设,建立骨干教师、名师、特级教师的梯队成长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学校建设,发挥名校辐射引领作用;实施邯郸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开展教师专项培训,全面提升薄弱学科教师素质。加强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完善功能发挥。

        3.加强校长队伍建设

        实施骨干校长、名校长、专家型校长培养计划,落实教育干部任课、听评课制度。完善“名校长工作室”管理机制,建成一批“名校长工作室”,培育一批“名校长”。健全中小学校长培养体系,完善校长专业化发展机制,培养造就一批教育家型校长。定期举办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农村中小学校长综合素质提高培训班,提高培训标准。每年选派中小学骨干校长到京津优质中小学跟岗学习。加大年轻干部选拔任用力度,建立校级干部后备人才库,加强后备人才培养。

        4.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研究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大编制统筹配置力度,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区、县城师资不足问题。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完善交流轮岗激励机制,落实县域内编制、人社部门负责教师编制和岗位总量,教育部门统筹负责教师调配,学校负责教师聘用和日常管理使用的机制,推进城乡师资均衡一体配置。提高教师准入标准,将思想政治表现作为首位,把好教师入口关。推动固定岗和流动相结合、校企互聘兼职的职业学校教师管理改革,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和质量。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乡村学校教师任教满25年的“总量控制,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降低25年以上教师参评副高级职称条件。进一步放宽幼儿园、小学特别优秀教师申报不占岗位评审高级教师的标准条件。实施乡村中小学教师首席教师岗位计划。推进提高各类学校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

        5.提升教师社会地位

        健全长效联动机制,严格落实分档聘任政策并兑现相应岗位工资待遇,不断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落实“教师优先”相关政策,推进教师享受市内公立医院就医绿色通道,享受旅游景点免费或半价优惠。实行督导检查考核评比清单化管理,规范各类社会性事务进校园,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不合理负担。落实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保障和规范教师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健全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表彰奖励活动,大力宣传教师楷模和标兵,构建新时代尊师文化,形成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健全教师参与治校治学机制,全面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民主权利。完善我市特级教师评选制度,建立教师先进事迹宣讲制度,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6.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乡村教师配备,加大乡村教师补充力度,实施好国家“特岗计划”,持续为脱贫县和乡村振兴重点县的农村学校招聘特岗教师。积极开展“优师计划”,采取定向方式,为脱贫县中小学公费培养师范生,逐步扩大省级公费师范生培养规模,开展小学全科公费师范生培养工作,精准培养本土化乡村教师。实施学区内短缺学科教师走教制度,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和专业艺术人才为乡村中小学提供体育、艺术教育服务,构建形成以招聘补充为主,支教顶岗、同步课堂等形式为补充的多渠道配备格局。继续开展师范生顶岗实习、“老校长下乡”计划,推进实施三区支教计划和银龄讲学计划,每年组织不少于100人次的城镇学校教师到脱贫县的农村学校支教。

        (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1. 推进新时代评价改革

        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河北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在教育评价改革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基本形成适应发展需要、切合区域实际、符合人民意愿的教育评价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引领导航服务能力显着提升。建立基于标准的学校发展性评价工作体系,建立基于国家标准、体现地方特色、系统化的“幼儿园、中小学、职业学校办学(园)基本条件评估标准体系和办学质量评估标准体系”。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全面建立师德考核档案制度,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构建以树立科学成才观为核心的学生评价工作体系,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

        2. 深化教育督导机制体制改革

        深入推进我市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教育督导职能,不断提高教育督导质量和水平。强化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开创教育督导新局面,保障教育改革发展实现新突破。2022年,完成市、县两级政府教育总督学、副总督学的设置,全面完成市、县两级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教育督导机制及人员的调整、充实和完善;基本建成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适合邯郸市情的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

        强化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建立健全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体系,持续开展对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建立评价指标动态调整机制,督促县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切实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教育决策部署及上级党委、政府教育工作安排落实情况,开展和加强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督导评估,以及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优质均衡发展监测复查工作,完善控辍保学督导机制和考核问责机制。每年适时组织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和重点工作专项督导,及时督办重大教育突发事件。

        强化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督导。根据国家、省制定的学校督导政策和标准,建立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督导制度,督导学校落实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情况。建立市、县两级政府对中小学校办学绩效考评制度,开展学校校(园)长任期内履职评价。对学校开展经常性督导,完善督学责任区制度,实现中小学校、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全覆盖。指导中小学建立自评体系,优化学校内部治理。

        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监测。构建市、县两级由教育督导机构统一归口管理,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评估监测制度。依据国家教育评估监测指标体系标准和省相关要求,不断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评估监测标准和指标体系,加强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监测。定期开展幼儿园办园行为、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各学科学习质量、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探索由教育督导机构统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估监测工作。

        3.规范支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完善民办教育改革发展政策制度体系,强化政府责任落实,加强对民办学校党的领导,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建立并完善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监测和通报制度,依法依规办学。启动和实施民办教育和校外培训机构“星级评定”和百分制量化考核,加大“违规招生、违规收费、违规办学”“三违”整治力度,完善“黑白名单”机制,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坚持从严审批,严控资本化运作,严格执行校外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健全常态化排查机制,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

        (三)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加快教育法治化进程。健全地方教育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积极跟进国家、省教育立法进程,紧密结合邯郸教育实际需要,适时修订有关地方性法规,加快完善地方教育法规体系。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学法用法制度,推进法治教育制度化和规范化,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教育领域各方面和教育工作全过程。加强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落实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按时进行报备,定期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加强教育制度建设,健全教育政策支持制度、教育政策执行制度、教育政策监督制度,构建教育制度体系。完善申诉、复议制度,保障各方合法权益。

        2.提高学校依法治校水平。加快以章程为核心的学校制度体系建设,强化章程制度保障实施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学校决策与执行机制,严格议事决策办事程序,注重程序正义,规范权力运行。将依法治理效能纳入学校领导考核指标体系,推动学校管理者严格依法办学、依章管理,提升学校依法治校能力与水平。积极落实师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健全师生权利保障和救济制度,完善未成年学生学校保护机制。依法治理“校闹”,切实保障师生合法权益。

        持续开展法治教育,加强教师法治学习培训,切实提高教职工依法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参与学校管理的能力。持续加强学生法治宣传教育,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式与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法治精神,提升学生法律素养,将法治教育贯穿于学校管理全过程,渗透于教育教学各环节,努力营造浓厚法治文化氛围。

        3.构建学校风险防控体系。统筹教育发展与安全,牢固树立安全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学校负责的学校安全工作体系。按照部门协同、综合施策的原则,全面落实各部门在学校安全管理中的责任。落实学校安全工作一岗双责,强化学校安全主体责任,建立“人人有责、层层负责、各负其责”的全员安全责任体系。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安全宣传和教育,普及安全知识,提升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积极推进学校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即“双控”)机制建设,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辨识,科学划分等级,形成风险管控责任清单,落实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强化源头防控。深化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网格化管理,及时消除校园安全风险隐患。加强学校人防、物防、技防建设,推进中小学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学校逐步提高“三防”建设水平。落实每季度校园安全专项督查,促进校园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加强全市学校安全工作奖励和问责,提高全市校园安全管理水平。

        (四)加快教育信息化装备现代化建设

        1.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

        加快建设以信息化为主导,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构建以5G和高速地面网络为主要依托的教育网络基础设施, 深入推进教育系统IPV6规模部署,扩大校园无线网络覆盖, 到2025年,校园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设覆盖学校日常运行的泛在网络和智能终端, 高效服务教学教研、家校沟通、学校管理, 提升教育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教学设备向交互式智能化方向升级, 建设以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课堂。加强摄录编基地建设,市直学校和县(市、区)学校每个学段建设一批高水平摄录编基地。大力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2021年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市85%的学校,2022年达到100%。建设市级高中、初中智慧校园平台,促进市直高中、初中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到2025年,全市建成643所智慧校园,基本形成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并通过迭代升级、更新完善和持续建设,实现长期、全面的发展。

        2.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优化整合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平台资源,充分运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丰富高质量教育服务供给。建设智慧校园评审验收专家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促进育人过程智慧化、教育管理智能化、教育服务精准化。大力开发引进优质在线教育资源, 支持学生灵活选择和组合应用, 支持教师基于学情精准诊断的个性化资源推送。开展智能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推广应用“智慧课堂”“未来课堂”“翻转课堂”等,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推动课堂教学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在中小学开展编程教育、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信息素养,建设省、市创客教育试点校。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开展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以专递课堂、名师课堂、网络学校等方式,加快推进县域内优质学校与乡村小规模学校结对帮扶,组建一批联校网教共同体,着力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课程开设不全、师资不足等问题。在信息化条件较好的学校开展虚拟实验教学,改变“复杂实验做不好,抽象实验不好做,危险实验做不了”的现有困境。创新评价指导方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监测课程教学实施情况,有效诊测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质量,为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提供科学参考。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加强对教育行政干部、学校校长、教师、技术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培训,每年通过线上、线下等形式,至少培训30000人次,推动四支队伍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

        3.提升教育治理信息化水平

        深入推进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与应用,打通各部门、各系统、各数据库之间的信息壁垒,对各种类型的数据实现统一管理,实时掌握各项事业发展指标情况,为工作开展提供数据支撑。深入落实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责任体系,建设全方位、全范围网络安全监测系统,全面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确保网络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

        4.创建智慧教育示范区

        加大我市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力度,与智慧教育权威机构合作,建立智慧教育专家指导团队,为我市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业务指导。不断扩大教育系统参与和承担“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智慧社会和教育信息化等相关项目,高质量建设和应用“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促进学习者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采用任意方式、任意步调进行学习,为我市师生提供高学习体验、高内容适配和高教学效率的教育供给,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到2025年,将我市打造成为特色鲜明、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智慧教育示范区。

        5. 提高教育装备现代化水平

        探索教育装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购买、统筹管理”机制;制定落实教育资源建设标准,推进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构建完善教育装备质量监管机制,遏制不合格教育产品进入校园;提高教育装备应用水平,积极促进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强化实验教学,加强对学生实验和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纳入学校教育目标管理体系;加强中小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注重线上线下培训和考核,促进综合素养提升;强化自制教具和创客、创新教科研工作,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方法;装备打造一批健康智慧校园、省一级图书馆学校、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创新实践示范学校;提升图书管理信息化、智慧化水平,探索智慧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路径,提高图书管理软件使用效率和数字资源建设效益;加强“三个课堂”装备,为教育均衡、提升区域网络教学水平服务。

        (五)健全教育投入保障制度

        1.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坚持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不断完善财政教育投入机制,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全面落实市、县教育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确保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教育费附加按增值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不得抵顶一般预算拨款。从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中提取10%用于中小学校舍修缮。土地出让收入净收益优先用于教育。根据项目确需从财政一般公共预算中安排教育基建项目建设资金。严格落实省定的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和高等学校生均拨款制度。到2025年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达到全省中游水平。争取省级教育专项债券,支持高校内涵发展。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学费(保育教育费)、住宿费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共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完善学校债务化解机制和债务风险防控机制,积极化解学校债务。

        2.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

        加大教育经费统筹力度,整合优化经费使用方向,推动教育经费使用重心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结构优化转移,从硬件设施建设向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等转移。坚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切实落实政府责任。巩固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坚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经费使用进一步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和区域教育协调发展。逐步构建与提升高等学校创新发展能力相适应的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发展能力。加大高水平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

        3.提高教育经费使用绩效

        建立健全“谁使用、谁负责”的教育经费使用管理责任体系,提高经费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加强教育经费动态监测,及时预警、调度、督办、解决预算不到位、执行不到位情况。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完善财政教育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完善政策、优化结构、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落实中小学“校财局管”经费管理制度。加强教育系统审计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完善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制度和预决算信息公开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坚持厉行勤俭节约办教育,严禁超标准建设豪华学校,确保每笔教育经费发挥最大效益。

        七、切实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办学方向。

        (一)完善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

        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各级党委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各级党委要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坚持党管办学方向、管改革发展、管干部、管人才,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教育系统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成果,使教育系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健全评估监测和督查督导机制,把教育工作作为领导班子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实施党建引领工程,加强对学校党建工作的分类精准指导。强化党建督导指导,打造中小学校党建特色品牌,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建立健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民办学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健全党组织参与决策和监督制度,推进党组织班子与学校决策层、管理层“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坚持和完善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保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将党建工作经费列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保障党组织工作和活动正常开展。加强和改进学校统战工作,以基层党建带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建设。建立健全学校党建工作评价体系,将党建工作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事业发展的评价内容,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双融合、双促进。

        (三)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贯彻落实《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层层压紧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巩固扩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微腐败问题,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强化政治监督,深化运用监督执纪 “四种形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全面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

        八、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一)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对规划确定的教育改革发展重点任务,要明确责任分工,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强化年度计划和规划的有效衔接,科学制定政策措施,合理配置资源要素,精心组织实施重大工程项目,确保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落到实处。加强部门工作协同,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推动规划落实的工作合力。坚持从实处着眼,从实干入手,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狠抓规划落实,确保取得工作实效。

        (二)完善规划评估机制

        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跟踪监测,通过第三方评估等多种形式,分任务、分阶段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优化实时策略,出台针对性政策,更好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强化跟踪问效,建立目标管理和责任落实机制,将相关工作纳入考核指标,对履行教育职责不力地区和部门要约谈党政主要领导。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将督查结果作为评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

        (三)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加强对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宣传解读,统一思想认识,凝聚社会共识。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实现重点突破,创造性开展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各县(市、区)各学校在推进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宣传报道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重大举措和推进成就,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多形式多途径参与与支持全市教育事业发展。注重舆论宣传引导,弘扬教育发展正能量,传播邯郸教育好声音,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共同支持邯郸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