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欢迎访问邯郸教育局! 今天是: 2016年03月07日 星期一
        您目前的位置:365bet娱乐场>学生资助政策>正文

        曲周县“五个强化”打造教育扶贫助学好生态


        为了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失学、因贫辍学,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的后顾之忧,曲周县利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学生资助政策,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建立了从幼儿园到大学“无缝衔接、全程覆盖”资助体系,确保了贫困家庭学生平等接受教育、顺利完成学业。一是强化资助体系建设。县教育体育局把教育扶贫助学工作列为重点民生工程,专门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安排4名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各乡镇、各学校均成立资助管理办公室,形成“分管副校长、资助业务负责人、班主任”三级资助工作管理体系,建立起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贷、免、补”资助体系,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二是强化政策宣传力度。县教育体育局实施资助政策随通知书发放制度,印制带有资助政策解读的各学段录取通知书2万余份,确保政策宣传深入班级和学生家庭。全县统一印制各学段资助政策讲解挂图100余份、全学段资助政策问答手册2000余份,发放《致高中考毕业生的一封信》10000余封,确保济困助学各项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同时,积极开辟资助政策宣传阵地,通过会议、电子屏幕、标语条幅、宣传车、宣传队、板报、报纸、微信家长群、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广泛宣传资助政策,编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学段资助政策宣传网络。三是强化资金运行通道。以“应助尽助”为工作目标,精准识别、及时办理、足额发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中职国家助学金、中职免学费、高中国家助学金、高中毕业生读大学生源地助学贷款、国家福利彩票大学新生路费、学前教育资助、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学生资助等国家资助政策包含的所有资助项目资金。同时,积极创新措施进一步拓宽资助经费筹集渠道,动员全社会捐资助学。目前,河南疃教育基金会、马照彬教育基金等10余个教育基金成立,先后募集资金20余万元,目前已累计资助贫困师生800余人次。四是强化助学贷款实效。本着“应贷尽贷”原则,高考前夕,县教育体育局第一时间将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宣传资料发放到每一位考生手中,公布咨询电话,帮助学生及时了解申请条件、办理程序和办理时间,并于85日成功引进“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实施一站式服务。工作中,资助中心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政策,认真履行协议,早来晚归,加班加点为748名贫困家庭学子办理了助学贷款业务,签订贷款金额601万元,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五是强化贫困情况摸排。为进一步做实做细学生资助和教育扶贫,曲周县创新实施了贫困情况摸排制度,每学期开学,县教育体育局印制10余封《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发放给每名幼儿、每个中小学生,要求家长结合实际认真填写回执单,对建档立卡困难家庭、非建档立卡的残疾人贫困家庭、低保家庭、特困家庭等贫困类型进行全面统计。截止目前,共统计建档立卡困难家庭1065个,非建档立卡的残疾人贫困家庭638个。低保家庭739个,特困家庭85个,并联合有关部门,安排专人进行走访、排查、核实,建立起动态的贫困家庭数据库,形成定期走访、结对帮扶、随时救助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构建了扶贫、扶智、扶志、扶学“四结合”的教育扶贫助学良好生态,形成了“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白丽英  李献华)